(3)、在清孔以后灌注以前,在孔底会有一定量的泥浆沉淀,混凝土初灌量就是为了保证灌入的混凝土能将导管埋置一定的深度,从而保证整根桩混凝土的连续性,这样在整根桩之间就不会出现泥浆夹层,也就是所说的断桩情况的发生。简单的说就是为了防止断桩。 初灌时使用球胆作为隔水塞(如右图),确保初灌混凝土质量和混凝土的顺利灌注。 灌注时应满足埋管深度2.0~6.0m的要求,灌注过程中及时用测绳测量混凝土面上升高度,计算导管埋设深度,确定导管拆卸长度。 (3)、拉开堵口将首批混凝土灌入孔底后,立即测探孔内混凝土顶面高度,计算出导管在混凝土内的埋置深度,如符合要求,即可正常灌注。如发现导管内有大量进水,表明出现灌注事故,应按事故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4)、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拌合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而使测深不准确。灌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和孔内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顶面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提升和拆除。 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要保证导管底部埋入混凝土深度满足要求,并不得漏水。 (5)、在混凝土面升到钢筋骨架下端时,为防止钢架骨架被混凝土顶着上升,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尽量缩短混凝土总的灌注时间,防止顶层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时,混凝土的流动性过小,建议使用缓凝剂; ②当混凝土面接近和初进入钢筋骨架时,应保持较深埋管,并徐徐灌入混凝土,以减小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出来后向上的冲击力; ③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1~2米以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置深度,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筋骨架的握裹力。 (6)、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一定高度。当混凝土灌注到接近设计标高时,现场技术人员要计算好需要的混凝土数量(计算时应将导管内的数量估计在内),通知拌合机按需要数拌制,以免造成浪费。 为减少以后凿除桩头的工作量,可在灌注结束,混凝土凝结后,挖除多余的一段桩头,但应保留10~20厘米,以待随后修凿,接灌承台。 (7)、在灌注将近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度减小,超压力降低,而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比重增大,会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的情况,这时可以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拨除最后一段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防止起拔过快或护向倾伴造成桩顶部位砼疏松、夹泥、夹砂等。 (8)、在灌注混凝土时,每根桩应制作不少于1组(3块)的混凝土试验块。试块应妥善养护,强度测试后,应填入试验报告表。强度不合要求时,应及时提出报告予以补救处理。 (9)、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安排专门人员制作试块,标识清楚、详细。 4.9、混凝土的运输 (1)混凝土的运输能力要应混凝土的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以保证砼的均匀性和规定的坍落度。 (2)混凝土运输采用砼运输车,并经常清除残渣。 (3)现场配备足够的发电机组并有备用机组,同时存储足够的施工用水,保证混凝土施工连续性。 五 结束语 在本例施工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卡钻、坍孔、钻头断落等问题,但经过及时处理,经检测所有灌注桩成桩质量完好,满足设计要求。由于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是关系到工程成败的关键,在滩涂施工,受潮位涨落影响,极易发生坍塌事故,施工过程要求控制好每一个细节。一旦开始施工,必须24小时全程紧盯,不得放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同时,群桩工程施工过程必须注意观察对周边孔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桩基手册》 张雁,刘金波-2009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巴基斯坦卡西姆2×660MW燃煤电厂工程初步设计岩土工程勘测报告》 |